新野名人
岑彭(?-35年),东汉初将领,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东北张楼村一带)人。新莽时,为棘阳守长,绿林起义爆发,举义投诚,屡立战功,封为归德侯。刘纟寅遇害后,复为大司马朱鲔校尉,从鲔击杀王莽杨州牧李圣,定淮阳城,被荐为淮阳都尉,后迁任颖川太守。继归刘秀,任刺奸大将军,转战河北,颇有战功。刘秀即帝位,任廷尉,行大将军事,积功封舞阴侯、征南大将军。旋奉令入蜀击公孙述,直拔武阳,进驻成都附近。蜀刺客以诈降混入其军营,彭公不幸殉难。汉光武帝刘秀甚为悲痛,后在凌云阁为功臣绘像时,将其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其子岑遵,封为细阳侯,次子岑淮为谷阳侯。岑遵后又任屯骑校尉。遵死后,其子岑杞继任。汉永初三年(公元116年),杞坐事失国,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汉安帝复封岑杞为细阳侯,顺帝时为光禄卿。岑杞死后,其子岑熙继任,娶汉安帝妹涅阳长公主为妻,为侍中、虎贲中郎将,精明能干,朝廷多称其能,迁升为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太守,大有政声。当地人歌颂道:“我有积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警,足下生嫠。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我喜我生,独丁斯时。美矣岑君,于戏休兹!”岑熙死后,其子岑福继任,为朝廷黄门侍郎。
邓禹(公元2~58年),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 城郊乡李湖村)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名列二十八宿之首 ,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次上朝,皇帝面南座北,大臣面北下跪,而邓禹却可以面向东立,不必跪拜皇帝。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待遇面前,邓禹并不居功自傲,仅靠俸录养家糊口,让孩子自食其力, 以清正廉洁明哲保身,求得善终。这在宦海凶险的封建政治斗争中是难能可贵的。
邓禹少时在长安就学,聪敏好学,十三岁能背诵《诗经》,曾与刘秀为学友。王朗起兵反汉,刘秀自蓟至信都,命邓禹征集将士,得数千人,攻占乐阳,首立战功。
邓禹“长于推荐贤能,所举之人皆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非常赏识邓禹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每任命和调整将领时,多听取他的意见。
征战中,邓禹与光武帝“谋划营帐之中,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为显著”。邓禹率兵渡汾阴河,入夏阳,击败更始皇帝刘玄十万兵将。后封为梁侯、高密侯。邓禹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刘秀赞扬他“极有忠孝之心”。邓禹还教子有方,不置产业。
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后,感其功高,拜为太傅。公元58年病逝,谥元侯。显宗追念邓禹为开国勋臣,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汉云台二十八宿(将):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纯、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
阴丽华(公元5~64年),东汉南阳新野(今新野县)人。汉光武帝刘秀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德皇后。
阴丽华美貌出众,贤而有德,当地闻名。早年,刘秀在宛时即对其产生爱慕之心,曾立下誓言:“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雅性宽仁。刘秀即位后,欲立她为皇后,但阴丽华认为郭氏有子,家族显赫,有助于刘秀政权,力劝立郭氏为后,坚持不肯接受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公元41年,刘秀废郭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同时又封了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明帝。
阴丽华为后期间,“性仁孝,多矜慈”。不干预朝政,悉心照料刘秀起居,劝刘秀爱惜民力,安抚百姓,同时注意训导后宫节俭,始终如一地追求简朴生活。汉显宗(明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永平七年逝世,谥号光烈。
邓绥(公元81年-121年),新野人,高密候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皇后。东汉和熹皇后邓绥(公元81年-121年),新野县人氏,云台二十八宿之首高密候邓禹之孙女,6岁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专志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家人号曰“诸生”,其才能为诸兄弟所不及。其父邓训(时任护羌校尉)有疑难之事也常询问邓绥。她15岁应选入宫,16岁封为贵人。因邓绥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善待下人,在后宫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爱。因此,阴皇后对她十分嫉妒,扬言要除掉邓绥。邓绥获此情报,向和帝哭诉,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废杀阴后,立邓绥为皇后,绥终于如愿以偿。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但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可随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在此期间,她牢记阴皇后的前车之鉴,摒弊扬善,不计前嫌,先后减免受阴皇后诛连被遣免者之罪,并赐赠财物田地,给以生计,并把皇戚马氏、窦氏家属因罪禁锢者赦为平民,以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她专门为内戚和邓、马、窦氏家族子弟开设学堂,传授经书,培养名门之后。绥执政严明,内检左右,外抑宗族,连其兄触犯刑律也严惩不贷。她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500余众。她对蔡伦改革造纸术极为赞赏,下令宣传推广,并封蔡伦为候,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铺平了道路。绥执政期间,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仅延平二年(即她执政的第二年),全国就有18郡地震、41郡大水、28郡风雹侵袭。她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百姓安居乐业。她采纳西域都护任留斑超之子斑勇的进谏,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她听从虞诩等人良策,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转守为攻,使羌人暴动得平息。大臣们纷纷上书歌颂邓太后:“兴灭国,继绝室,录功臣,复汉室……巍巍之业,可望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日夜操劳使年仅41岁的邓太后染病咯血,卧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诏,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与和帝合葬于顺陵。
邓芝(?-252)字伯苗,义阳新野人,东汉武帝开国功臣大司徒邓禹之后代。在东汉建安末年间人蜀,依靠巴西太守庞义刘备定益州时,邓芝为郭哪阁督,刘备出巡于郸,和邓艺深谈后,大奇之,理升为郭县令。不久又迁升广汉太守,以治严有治统,调回中央任为尚书,参与与国家大政。刘备去世后,奉命和个X和谈的第一个外交使节使是邓芝。由于他的诚意和机答,很快地解除了吴蜀间的敌意,孙权写信给诸葛亮表示:“和合二国,唯有邓生”。第一次北伐时,邓芝首次份一自己的军团,附属于赵云东战线军之中.坚守箕谷。赵云去世后,邓芝自然成为蜀汉东战线主要军团领袖之一。诸葛亮数度北伐期间,邓芝是厂重要治询意见的军团领柏之一,受任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邓芝迁开前军师前将军,领克州刺史。并接续李丰督守江州,和孙权有相当亲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为车骑将军,十四年病逝于东方前线。邓芝为将领前后二十余年,赏罚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俭朴。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给供用,终生不治私产,妻子有时都不免于饥寒,死时囊中全无余财。
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邓氏曾经是南阳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生活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夺取南阳,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邓艾便随其母被迫迁居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舆县北)襄城,沦落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小牛为生。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
正始(240—249)初,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始四年(243),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转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太守。
嘉平元年(249年)秋,邓艾因功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又迁升城阳(治所在今诸城东北)太守。正元元年(254年),魏高贵乡公曹髦即位,进封邓艾为方城亭侯。正元二年(255年)七月,大将军司马昭命邓艾出任安西将军。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邓艾大败蜀军,魏帝下诏褒奖邓艾,诏曰:“逆贼姜继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士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于巴、蜀,武声扬于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蜀大将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邓艾(时为安西将军)和征西将军司马望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依山为营。邓艾、司马望率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邓艾、司马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次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只得引军而还。邓艾因功升任征西将军,前后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户。
景元四年(263年)大败蜀国。 魏灭蜀之战,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步骤。灭蜀之役,邓艾之功不可没。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头脑有些不冷静。他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罐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十八日中午,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今四川德阳)西。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城。
邓艾是三国未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度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末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中对此作了客观的评论:“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自论者也。
庾曼倩(约480—560),字世华,新野县人,南朝梁时著名科学家,对我国古代天文法和数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庾曼倩的父亲庾诜,幼年聪警笃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知,纬侯书射,祺算机巧,并一时之绝。他的知识广博,研究颇见功力,名重当时,粱高祖肖衍多次征其做官参政,他不就。庾曼倩继展父业,潜心钻研,整理。笺注数学名著《算经》,曾有《注算经》一书问世。同时,在细心观测天文、研究历发的基础上,写成《七曜律历》—书。这是对我国古代天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部专著。另外,还著有《文字体例》、《庄老义疏》、《丧服仪》等。所著文章共95卷。梁元帝肖绎对他极为重视,辞其主簿,迁中录事,后转为咨议参军。
庾曼倩之子庾季才,字叔奕,幼时聪颖,好学不辍,在其父的教育、影响下,致力于天文学的研究,有独见解。《北史·艺术传》载他:“八岁诵《尚书》、十二通《易》,好占玄易。”曾任梁朝参军,周的太史,隋的常侍。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下诏命庾季才重新修订天文盖图。他参阅了周、齐、梁、陈历代所搜集的大量资料,观测天文图,依照古代天文学家之说,拟定星位,绘制出天象图。《隋书·艺术传》说,这份天象图星位准确,硕大逼真,星之隐显,天汉昭回,宛若苍穹。隋朝是重视科学技术的朝代,庾曼倩祖子三人所取得的成就,不但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庾信(513一581),字子山,祖籍新野县上港乡宅子村。生于湖北江陵一个官居显要、世代书香之家。10岁在京都做抄撰学士,15岁侍粱昭明太子讲学,与刘勰同时受到推重,博得朝廷赏识,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元外郎,后为郢州别驾,兼通直散骑常侍等职,可以出入宫禁。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庾信之前为赋,庾信之后为诗,是他开启了唐朝的诗风,成为李白、杜甫的老师,这就象鲁迅开辟了中国白话小说一样,庾信是新野历史文化的骄傲。
梁太清二年(548年),河南王侯景作乱。信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奉命率宫中文武千余人守朱雀航(浮桥)吃了败仗。宫城失陷后,他西奔江陵,任梁元帝御士中丞,转右卫将军,袭爵武康县候,加散骑常侍。元帝昏庸,向西魏妥协,承圣三年(554年)派信出使西魏,到了长安,当江陵陷落时,皇家藏书付之一炬,信的作品也荡然无存。
梁绍泰元年(555年)信被强留北方,欲归不能,受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当北周取代西魏时,信更被重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任职期间,为政从简,并借鉴前期典籍,以纠正朝政之不足,对巩固北周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陈王朝开始与北周和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北周赏识信的才华,不仅不放他,反而委以重任,寻征为司宗中大夫。到明帝,武帝时,对信更加重视,给予厚礼,信官居要职,享受荣禄,却常怀念故国及家人,特别是到了晚年,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因此,在他后期的诗文中,多系伤感、慨叹之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哀江南赋》,有“赋诗”之称。候景之乱时,信有二男一女,到北方后又有一女和一外孙,先后亡没。通过《哀江南赋》,既伤悼梁朝的灭亡,也哀叹个人的身世。最后,怀着亡国思家之痛,老死异地。隋开皇元年(581午),文帝杨坚,沉痛悼念,为信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信身历南北朝,其作品《隋书*经籍志》称为21卷。现存诗320首、赋l5篇、骈文115篇,其文学成就为历代所推祟。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他“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强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朝的文化》称“庾信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人风气,文学史上地位,堪与屈原、宋玉启汉相比拟。”
岑文本(595~645年),岑之象之子,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东北)人。隋唐文学家,唐朝重臣。
少年时代即聪颖明理,博览经史。隋时,其父岑之象遭诬入狱,冤不能申。当时他14岁,到司隶处申冤,辩对哀畅。司隶命作《莲花赋》,他一挥而就,受到赞赏,父冤遂申。隋末,萧铣在江陵建立割据政权,任他为中书侍郎,专典文书。唐贞观元年(672年)任秘书郎,上《籍田颂》、《三元颂》,文辞丰赡,足显才华。后又任中书侍郎,曾与令狐德芬撰修《北击书》,其中许多史论出于文本,最后官至中书令(唐代宰相名称)。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
当时,颜师古为朝廷重臣,文书巨擘,深通典章文物制度,名重一时。皇帝诏诰,皆出其手。后颜师古因事失官,当时皆认为无人后继。可是唐太宗却说:“我有南阳岑文本,才能远在颜师古之上。”可见对他器重程度。他不仅富有才华,而且重于操守。每遇升官,不喜反忧,并非感到才能不足,而是觉得应该多做实事,责任重大,故深受唐太宗赏识。在对高丽的作战中,他曾与唐太宗同行。在对辽东的战争中,一切后勤事宜,诸如粮草转运、铠甲武器等物资钱财,全部委任于他。因心血损耗,精力枯竭,操劳过度,染病在身。及至幽州暴病殃于军中,享年51岁。唐太宗十分悲恸,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赐谥号宪,陪葬于昭陵皇家墓地。自岑文本始,其从子岑长倩、孙岑羲相继为相,一门三相,令人惊叹。(见《旧唐书》卷七十、《新唐书》卷一0二及《中国历代宰相传略》中)。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边塞诗,是我国唐代开元、天宝(公元713~755年)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抒写将士豪迈乐观精神以及戎马生涯中复杂的矛盾感情。诗风昂扬奔放,具有深厚的浪漫色彩。
岑参(公元715~770年),岑文本后人。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因他作过嘉州都督(今四川乐山市),故后人称他为岑嘉州。岑参出身官宦家庭,5岁开始读书,9岁时已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15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家道中落,他便随哥哥学习,遍览经史。天宝三年考中进士,得授兵曹参军官职。天宝八年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等地,当时他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生涯中开拓前程,但总是郁郁不得志,不久回到长安。在长安这一段,他曾和杜甫、高适等著名诗人酬唱往来。天宝十一年秋和杜甫等5人同登慈恩寺塔,就同一题材各赋诗一首。慈恩寺塔即西安著名的大雁塔,岑参在这五人中最为年轻,由于他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更显得雄浑豪放,别具一格。大雁塔咏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盛事。天宝十三年,40岁的岑参怀着“早知安边计,示尽平生怀”的思想,第二次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封长清幕中判官,岑参的才能很受封的赏识,此时诗人创作丰富。多数边塞诗便写成于此时,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的代表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写景送别之作,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边疆奇丽雪景,抒发诗人真挚深厚的友情,表达诗人对边塞风光与边塞生活的热爱,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奇的比喻更是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真称得上神来之笔。
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肃宗从灵武迁至凤翔,岑参自酒泉来到凤翔,由于杜甫等人的推荐,肃宗任命他为右补阙。十月,跟随肃宗回到长安。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深刻地表现了祖国残破、人民生活痛苦和对敌人无比憎恨的心情,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争开。
即景抒情,哀时伤乱心情宛然如见。永泰元年(公元765年),51岁的岑参出任嘉州都督(今四川乐山市),后又被罢官,转流于四川城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这位杰出的诗人贫困交加在城都客舍溘然辞世。在去世的前夕,诗人曾作《客舍悲秋有怀两省归游呈有幕诸公》诗:“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鸣蝉空满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最后的悲歌,也是他一生经历和思想的总结。
岑参以七言诗见长,五言诗中也不乏佳作,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350多首诗作,有《岑嘉州诗集》流传于世。岑参几度出塞,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便以大量独具特色的诗展示了塞外壮丽图景,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关将士的战斗精神。在这些诗篇中反映出作者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诗人想象丰富,构思新奇,语言明快,换韵自然,形成一种雄壮奔放,奇峻壮阔的浪漫主义风格,诗中描绘的火山黄云,狂风大雪,飞沙走石,金甲红旗,胡琴羌笛等等,都给人一种奇情异彩的艺术享受。岑参的诗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据传,岑参每一诗成,不仅汉族官民,就连少数民族军民都争相传抄吟诵。宋代大诗人陆游对岑参十分推崇,说他“笔力追李、杜”,“是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高即高适,为边塞诗派中另一代表人物。)清代文学家姚石甫在《论诗绝句》中对岑参赞扬道:“王李高岑竞一时,盛唐兴趣是吾师。何人解得襄阳俗,始信嘉州已好奇。”(事见《旧唐书》卷六十、《新唐书》卷七十二)。
马化龙 新野县沙堰镇马坟村人,祖籍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乐镇李尚书塔,约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后出教。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为三甲56名,入乡贤。首任山西省长治县知县,清廉仁恕,为人称颂,万历皇帝赐其父母“诰奉”。继任浙江省嘉兴同知,江苏省淮安知府,积极兴修水利,淮安人为其树碑。万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1601--1611年)间。历任天津道台,山东按察司副使。曾为县著《重修汉议事台记》。
马之骐、字康庄,化龙之长子,约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殿试中一甲第2名,以榜眼入乡贤。经筵进讲,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功著《启沃》,以治国之道开导帝王,并著《静哨堂全集》等书;还为县内苑寺,乾明寺等处赋诗,收入清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他经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共18年,任礼部左侍郎。对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实行宦官专政、能秉笔直书,《明史》评他“独标忠清”。“荣祭葬”,另立墓地,葬于城北龙背。马之骏,字九达,化龙之次子,约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四十五年(1617年),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中进士,殿试中二甲第51名,以翰林入乡贤,历任户部主事、郎中。疏请赈济边民,博洽典籍,善诗文,与王稚登之子留造作新声,务以新譬鲜异相唱和,著《妙远堂集》40卷,收入《四库全书》,并为县撰《重建马渡堰石闸碑记》。其事迹被收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齐慎(1775-1844),字三企,号礼堂,新野县新甸铺镇齐家人,从小习武,十六岁中武秀才。
清嘉庆元年(1796年),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义军从湖北襄阳波及河南新野。齐慎组乡团协助清兵围剿,后,从军于直隶提督庆成部下。嘉庆五年(1800年),任易州营把总。嘉庆十年(1805年),迁陕安镇标左营游击。
嘉庆十八年(1813年)9月,滑县木匠李文成领导农民起义,齐慎随参赞大臣杨芳前往镇压,在道口、卫河等地交锋13仗。后又参与镇压三才峡刘二和麻大旗起义军,历任西安、陕安两镇总兵。
道光元年(1821年),升任甘肃提督。次年,西宁插账番部骚扰黄河以北地区,齐慎率军大败番部,并将他们放回故地,使其安守游牧。
道光六年(1826年),新疆维吾尔族贵族张格尔在英国策划下叛乱。他作为杨威将军长龄的翼长,驻守阿克苏,领兵迎击,活捉其首领库图克鲁,粉碎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阴谋。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3月,他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川兵抵粤抗英。驻守佛山期间,侦缉汉奸,操练人马,增筑炮台,支持地方社学,使英军放弃了进攻佛山的计划。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5月,齐慎又奉命赴浙,6月1 5日领兵到达上虞,扼守曹娥江。7月英军从上海、宝山沿江西上。11日,齐慎率将士700名,自苏州日夜兼程,13日午抵镇江,与湖北提督刘允孝同驻城外。19日,江面风狂潮猛,英舰56艘直达瓜州河口。21日,英军7000人,在军舰掩护下,从西北分三路登岸。齐慎一边命刘允孝军据扼要地势,相为犄角,一边亲率广西、江西、四川兵千余,由正面迎敌。他身先士卒,率众冲进敌营,击毙英军头目和士兵多人。继之,英军反扑,以大炮轰击,齐慎坐骑遭击,遂移马驰前与英军死战。身边只剩十余名亲兵,而英军又四面炮击火攻.齐慎无奈, 只好退居山中。旋见镇江西南门起火,遂命刘允孝前往援救,自己则督兵阻击。战斗自晨至晚,镇江失守,他口吐鲜血,率残部退居新丰,日夜筹思收复镇江。选派300人,乔装樵夫,莱贩,身藏短刀,突袭敌营,使英军受到很大威协,不得不派兵日夜巡逻。恩格斯曾对镇江战役给予高度的评价。
8月初,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乞降。29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齐慎视为千古奇耻反对在条约上签字。10月,齐慎被夺职留任回四川。他仍思报效祖国, 每日操练军队,研读兵书,积劳成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5月15日,齐慎在马边行台阅兵途中,病势重危终因壮志未酬,伏枕流涕而逝。后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勇毅。
马虎云(1780-1850),新野人,祖辈佃户,做泥屐技术高超,远近闻名。
马一山(1822-?) 字中峰,号雪竹,新野县城郊乡上青羊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拔贡。
一山性耿直好饮酒,诙谐开朗不落世俗。致力于诗词、古文,著有《青羊诗集》、《靖江诗集》、《筑阳诗集》、《子史易记》、《中峰古文钞》等。其书木刻板模于民国11年(1922年)被土匪郭老键烧毁。他爱好书法,早年曾临欧,颜体,后专工草书自成一体。其外甥刘川福随他学习书法,练就一笔“鹅”字,刻石原位于邓营村西道旁,行人至此,无不留步鉴赏。
马云卿(1877-1913),字克印, 新野县城郊乡上青羊村人,其曾祖父名驹是举人,祖父一山是拔贡。到云卿时已贫无立锥之地,常以碾房为居室。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因扒富户红薯受打骂, 羞愤难忍。时,两湖总督张之洞在襄阳招募学兵,他前往应募。初在湖北提督第八镇统制张彪部下当兵,曾参加反清组织文学杜。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l0日武昌起义,晚7时在进攻总督府战斗中,左臂负。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慰问负伤将土时向云卿致意:“兄弟受苦了!”他回答:“大丈夫死不惧,何惧区区小伤!”黎讶其慷慨。云卿反问黎:“长官和兄弟们可好!战局在握否?”黎感其不畏战, 不患伤,唯虑军伍,是个人才,即问其志。他又回答:“革命军人以革命为重,岂由个人所为!”黎极赞云卿英豪,任其为湖北军政府稽查长,后调安(陆)襄(阳)郧(阳)荆(州)招讨师季雨霖部任职。不久,湖北军政府委他为军务部长,令其筹集武装入豫。受命后,树立河南旅鄂奋勇军”大旗,招军两干余人,他为统领。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下旬, 由襄阳北上, 军至豫境新甸铺时, 民众壶浆相迎。新野志士鲁礼玉等数十人携枪加入奋勇军。驻新野的清兵南阳镇第八营统领张家臣和新野知县汪云荪仓皇逃走,他率奋勇军直抵新野。
2月14日,他与季雨霖部在新野会师,军威大振。清南阳镇总兵谢宝胜派人以办交涉为名前来刺探军情,他在青羊万花楼银匠铺里训斥来使:“汝回告谢老道(谢宝胜绰号),叫他速将南阳腾了,若有迟误,我这开山大炮10台有余,花跟机关一营,架炮独山, 区区南阳,只需3炮,恐鸡笼难存!”在奋勇军的盛威震慑下,南阳知府徐承煜、知县文策2月18日逃跑。谢宝胜到诸葛庐问卜不利、狼狈潜逃。自杀于方城骡马店内,南阳城不战而克。奋勇军进南阳后,开仓放粮,招募新兵,扩编3个营。
4月10日, 袁世凯窃国,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奋勇军被改编,云卿为西路巡防, 统带两个营。 调驻浙川,后移驻新野、邓县一带,继续开展除暴、剿匪、禁赌、 剪辫、放足等革命活动。邓县土豪“黄八女”拥有土地千顷,云卿命他每天给革命军送小麦一 车, 后以抗粮不交的罪名,将其子扣压南阳。京官孙举人之子,仗势抗命,拒不剪辩,亦被所杀。因此,为当地封建豪绅所忌恨。孙举人与襄阳豪绅李某相勾结, 收买邓县刀笔讼师袁嵩写状, 向袁世凯的大理院诬告云卿,遂被革职。
解职后,他在新野县城鼓楼门里住闲。因壮志末酬,郁积愤懑, 遂携其祖父遗书两箱,赶北京谋职。 民国2年(1913年)秋, 袁世凯的党徒张镇芳欲害云卿,便罗织罪名,以“诬良为匪, 勒索六万两(白银)”为由, 在北京将其逮捕下狱。遇害前他怒不可遏厉声斥责:“我北伐将领何罪之有?尔等背叛革命, 就开枪向我打来!”坐在大椅于上,就义, 终年36岁。后, 云卿之侍卫将其遗体移葬于北京英属义地。
罗飞声(1879~1913),字锐青,笔名蜚声、非声、新野县城关人,清末秀才,毕业于河南优级师范理化科。 由于学业成绩优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到南阳公学任教务长。 因受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参加了同盟会, 与该校学监杨鹤汀‘一道,以教学作掩护,从事反清活动,率先剪掉发辫,并让其女儿心芝放脚。
清宣统三年(1911年),飞声返回开封,积极参加省城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起义计划被清巡防营统领柴得贵侦知,12月22日夜,柴率部包围正在河南优级师范开会的革命党人,起义军总司令张钟瑞等11人遇害。飞声潜回新野,迎接湖北革命军北进。
民国2年(1913年)春,飞声受马云卿委派, 重返开封参加了《民立报》的编辑工作,曾多次往返于开封、南阳之间,和马云卿保持着密切联系。该报是国民党河南支部的机关报,每天出两大张。其主旨是“启发民智,采访民隐,发扬民主,坚定民心”.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战斗性揭露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宣传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及白郎起义, 致使袁氏党徒坐卧不安。7月1日, 开封军火库爆炸。《民立报》记者章宗裕(章培余)写了一条消息, 内称:“听说有黑影越墙而过”,(指夜间有人进军火库)。张镇芳即根据此条消息, 把军火库的被炸案诬为《民立报》主谋, 先将章宗裕逮捕,然后包围报社,将在社职工10余人全部逮捕。对飞声和记者刘绥青、会计邢拱震,住客姚黄等,严刑审讯,11月2日,枪杀于军警联合会。
飞声遇难后, 葬在当时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现河南大学)前小关帝庙的后墙边。民国7年(1918年),在其故友马戢武、高增山等人资助下,将烈士遗骨迁回故乡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