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四大区域” 建立“五大机制”新野县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改革提质增效
近年来,新野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重要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生活最直接、最迫切需要的“跨省通办”事项为重点,大胆创新、精心组织,破除地域行政壁垒,强力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跨省通办”、率先将“一件事一次办”纳入“跨省通办”、率先开展镇级“跨省通办”、率先与北京市丰台区签订“跨省通办”协议,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服务人口流动、服务招商引资产业链高效协同”的发展模式。
目前,新野已与北京、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上海、重庆等10个省市18县区建立了跨区域合作关系,实现工商登记、异地就医结算、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不动产、医保、公积金提取等12大类20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一、改革背景
2020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要求从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手,2020年底前实现第一批事项“跨省通办”,2021年底前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新野处于豫、鄂两省交界地带,南接湖北省襄阳市,与外省市商流、物流、人流交互频繁;同时,新野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流动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超过40%,常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和经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强烈。推动高频事项就近办理,减少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多地跑”“折返跑”造成的时间、精力、资金耗费,成为畅通县域经济循环、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的重要课题。
2020年以来,新野积极行动在全省率先与临近的湖北省襄阳市推行“跨省通办”,同时,新野已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地区等地建立了五大招商联络处,长期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可以为招商引资企业满足就近办的办事需求,为招商引资提供上门服务,展示政府形象推动企业尽早落地新野,当前“跨省通办”已经成为新野政务服务的“靓丽名片”,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创新做法
(一)打牢“五个基础”,务实推动“跨省通办”开局起步
1.梳理事项清单。围绕公安、教育、医疗、社保、民政、交通、住房等重点领域,全面梳理办事频率高、需求量较大、群众获得感强的事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公布一批。
2.制定办理流程。建立“跨省通办”工作运行机制和全流程监督管控机制,明确事项办理流转具体流程,细化人员岗位职责、联动方式、流转程序,对收件受理、办理过程、办结送达等环节进行规范和跟踪督办。通过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一窗受理系统,实现线下可办,探索线上办理,力争取得省市级部门的技术支持。
3.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统一规范申请材料、审查要点、流程和时限等,通过两地媒体向社会公布,让企业和群众按统一标准准备,异地窗口照单收件。对照207项“跨省通办”事项,逐一编制“跨省通办”“零基础”业务手册和申报模板,用图片+标注的可视化方式明确事项申请条件、申请材料、服务流程、服务平台和受理审查要点、结果证照等20余项核心要点,实现办理标准统一规范。
4.设置服务专窗。两地在政务服务中心规范设置“跨省通办”服务窗口,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和专业服务人员,提供线上线下申报指导、异地帮代办、远程会商收件、材料证照寄递等“跨省通办”服务。
5.畅通邮政寄递渠道。由两地建立免费邮递收件和管理机制,审批部门确需收取原件存档、不便异地打证事项,采用“邮政跑”取代“群众跑”。
(二)瞄准“四大区域”,因需推动“跨省通办”扩面提质
地理毗邻地区。新野“跨省通办”由近到远首先从毗邻地区开始。2020年新野与襄阳市襄州区行政审批局多次互访、座谈,双方一致同意在两地同时开展“跨省通办”业务,之后陆续与襄阳市樊城区、高新区、东津新区、老河口市、随州市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同时,大力推行毗邻的乡镇相互签约。至目前,新野已实现毗邻县区乡(镇)“跨省通办”全覆盖。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进示范区。新野积极开展落实“走出去、学先进、创一流”活动,走出去学习外地政务服务工作先进经验,瞄准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先进示范区域开展合作,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已实现与浙江省杭州萧山区、桐庐县,宁波余姚市,嘉兴南湖区,广东省深圳宝安区等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创新便民惠企举措,着力提升“跨省通办”服务水平。
3.招商引资主导产业区。新野围绕纺织服装、蔬菜、光电电子、玩具制造等支柱产业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依托招商引资驻外联络处开展“跨省通办”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利用招商引资地区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优势,为新野建设出谋划策、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共赢。
4.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区。新野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强烈,新野瞄准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区,积极与新野籍人员聚集集中的地区寻求“跨省通办”合作,服务好在外务工经商的企业群众。目前,新野已与北京市,广东东莞、汕头、澄海,福建厦门等地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建立“五大机制”,切实保证“跨省通办”规范运行
1.建立授权信任机制。建立“跨省通办”授权信任机制,甲乙双方分别统一集中授权当地政务服务主管部门,相互授权窗口受理人员和后台审批人员“收件受理权、一次性告知权、原件核验权、审批结果送达权”。
2.建立全程帮办机制。开展事前辅导、帮办代办活动,依托“帮办代办”队伍,围绕“办事咨询、申报材料、表格填写、资料上传、复印打印”等提供辅导帮助,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异地办事难题。
3.建立多边会商机制。建立视频多边会商制度,针对业务受理中的疑难问题,及时开展线上会商,受理、审核和发证人员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多边沟通、集体讨论,有效解决异地咨询、远程指导不便的问题。
4.建立线上数字赋能机制。充分利用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及各部门全国通办专网平台,能够在网上申报的业务,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实现异地申请,异地审批,申报者与审批部门不见面,实现全程网办。同时利用河南“四电”平台,推动电子身份证、电子营业执照等各类电子证照在线调用、线下亮证,实现高频电子证照类申报材料“免提交”。
5.建立线下收办分离机制。坚持“收办分离”原则,明确“异地办理”双方职责边界,由申请人所在地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人进行身份核验、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性审查并收件上报;由业务归属地主管部门负责业务审核办理、制作证照结果。
三、经验启示
(一)改革创新要聚焦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已达4.9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2亿,新野在外流动人口30万人,异地办事难问题是当前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新野从群众异地办事高频事项入手、从往来频繁的地区入手推进改革,“跨省通办”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至目前,已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事项5万余件,平均材料精简50%以上,时间压缩60%以上,群众对改革认可度较高。
(二)改革创新要着眼发展大局,助推区域融合。新野“跨省通办”改革立足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五大驻外招商联络处主动寻求合作,积极促进企业群众跨地区办事,高度契合“服务招商引资产业链高效协同”需求,为新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今年以来,新野依靠“跨省通办”服务“五大战区”联络处招商引资工作,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2个,总投资16.3亿元。
(三)改革创新要抓住关键矛盾,强化数据引领。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是制约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关键瓶颈,也是导致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往返跑”、服务效率低下甚至“卡壳”的主要原因。新野坚持“互联网+政务服务”理念,充分利用政务服务网、各部门专网,运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信息技术,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同时保留线下“一窗受理”窗口,为不能在线上办理的事项提供线下服务,为打造顺畅、便捷、高效的“跨省通办”政务服务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改革创新要注重宣传推广,提升群众认知。“跨省通办”的初衷是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只有企业和群众对这一机制了解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新野每签约一个地方,都要举行签约仪式,利用双方的媒体、网站、商会、朋友圈等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跨省通办”窗口印制《办事指南》,设立咨询台,使企业和群众真正感受到“跨省通办”带来的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