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禁烧还田 利民环保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健康低碳发展

时间:2024-10-09 11:11:48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 作者: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何深 刘珂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近年来,新野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肉牛、蔬菜、花生、优质小麦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引擎,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01.jpg

  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新野总拥107万亩耕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省粮食主产区,全县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既是新野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新野“生态立县”定位当仁不让的使命。

02.jpg

  在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指导下,新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属地管理、源头控制”基本原则,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项目支撑,深入开展“五化”利用,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去年以来,全县农作物秸秆产生量101.95万吨,其中小麦秸秆48.45万吨、玉米秸秆15.08万吨、花生秸秆21.80万吨、大豆秸秆0.87万吨、蔬菜及其它秸秆15.75万吨。秸秆可收集量 92.27万吨,其中饲料化利用52.5万吨、燃料化利用17.3万吨、基料化利用1.8万吨、肥料化利用11.7万吨、原料化利用1.36万吨,共计利用84.6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1.75%以上,利用效果显著,经济结构成熟,实现了禁烧与利用和谐统一的“双赢”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03.jpg

  抓源头,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宣传引导

  通过发放明白纸、悬挂横幅、张贴标语、乡村大喇叭等方式普及秸秆综合利用知识,并针对重点区域、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浓厚氛围,引导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同时,“蓝天卫士”在线平台监控,采取线下网格化管控,严厉打击秸秆焚烧等违法行为,确保“不冒一缕烟、不起一处火”。

04.jpg

  抓投入,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管理和生产体系

  按照“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属地管理”的原则,我县制定印发《新野县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办法》,划拨专项财政资金,建立以“谁收集谁受益、谁利用谁受益、市场主体承担、公共财政补充”为主要模式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管理和生产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秸秆收储站35个,建立秸秆收储点340个,秸秆综合收储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应收尽收”。

05.jpg

  抓项目,做好秸秆“五化”利用特色培植推广

  在秸秆燃料化方面,引进广东长青集团投资5亿元成立新野长青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建设30MW(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覆盖全县范围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30万吨,年发电量约2.4亿千瓦时,年供热量63.3万GJ(吉焦),年可实现利税1500余万元,节约标准煤10万吨,可实现1亿元左右增收,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06.jpg

  在秸秆肥料化方面,依托农机作业补助项目,大力推广精细还田技术,通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将秸秆粉碎至10厘米以下并深耕25厘米,有效控制农田少耕、免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县现有各类秸秆还田机及植保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机具达到10万台以上,为精细还田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07.jpg

  在秸秆饲料化方面,依托“粮改饲”项目,以科尔沁牛业、新犇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为实施主体,并动员规模养殖场积极使用粮改饲料,助力完成全县秸秆青贮20万吨以上,秸秆打捆28万亩,实现饲料和环保“双赢”发展。

08.jpg

  在秸秆基料化方面,积极探索以秸秆为基料的草腐菌种植生产技术,通过五星镇、沙堰镇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示范引领,推广利用秸秆、玉米芯、花生壳等农产品废弃物种植金针菇、草菇、双孢菇、平菇技术,带动发展食用菌种植户267户,菇棚420个,年利用秸秆2万吨以上。

09.jpg

  在秸秆原料化方面,我县积极引进和建成以秸秆为原料的秸秆人造板生产线、生物有机肥及复混肥生产线等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利用水平,初步实现了秸秆利用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10.jpg

  今日之新野,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步伐,扛稳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重任,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通过全方位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实践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