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规划丨新野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解读(二)
《新野县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和《新野县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两规划)结合国家“两纲”,省、市“两个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最新战略部署,明确了下一个十年我县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我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现已经正式印发,其中,妇女发展规划共涵盖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8个领域,提出76项主要目标和92项策略措施;儿童发展规划共涵盖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7个领域,提出71项主要目标和89项策略措施。两规划关系到你、我、她和每个家庭,全方位为我县妇女儿童发展提供了指导,小编将通过公众号对两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系列解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新野妇女咋发展?
8个领域发力,促进男女平等,支持妇女撑起“半边天”。
妇女与教育
主要目标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妇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领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 教育工作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 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教师和学生的男女平等意识明显增强。
• 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6%以上。
• 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并保持在93.5%以上。
• 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
• 高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性别结构逐步趋于平衡。
• 大力培养女性科技人才。男女两性的科学素质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 促进女性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女性接受终身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 基本消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农村妇女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
策略措施
1.面向妇女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妇女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厚植爱国情怀,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和校园生活各方面,融入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各类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体现在教育工作全过程。增强教育工作者自觉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到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落实到各级各类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学校管理中。在师范类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各级各类师资培训中加入性别平等内容。
3.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推动因地制宜开发性别平等课程,加强专题师资培训。促进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
4.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能力提升工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女童平等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健全精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加强分类指导,督促法定监护人依法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女童失学辍学问题。保障脱贫地区女童、留守女童、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以及残疾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支持学业困难女童完成义务教育,提高女童义务教育巩固率。
5.提高女性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障女性特别是教育基础薄弱地方和农村低收入家庭女性平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女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女性自主选择能力,破除性别因素对女性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6.促进女性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多种学习方式,支持女性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女性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鼓励职业院校面向高校女毕业生、女农民工、去产能分流女职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为女性提供高水平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学历+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7.大力提高女性科学素质。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大面向女性的科学知识教育、传播与普及力度。开展女科技人才进校园活动,发挥优秀女科技人才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中小学女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培养科学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加强科教基础设施、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阵地建设,促进女性群体共建共享社会科教资源。
8.大力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多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关注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女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引导高中阶段女生养成科学兴趣和钻研精神,支持有意愿的女生报考理工类院校。加大女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女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女性从事科学和技术相关工作,增加女性科技人才参与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会。
9.为女性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建立完善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完善注册学习、弹性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拓宽学历教育渠道,满足女性多样化学习需求,关注因生育中断学业和职业女性的发展需求。成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推进“互联网+教育”,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为女性提供便捷的社区和在线教育资源,为进城务工女性、女性新市民、待业女性等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10.持续巩固女性青壮年扫盲成果,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完善扫盲工作机制,消除女童辍学现象,杜绝产生女性青壮年新文盲。深化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提高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支持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挥乡村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学讲普通话”活动。
11.构建平等尊重和安全友善的校园环境。促进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睦的师生、同学关系,鼓励学校设置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防性侵、防性骚扰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校建立完善预防性侵未成年人工作机制,建立性侵害违法犯罪信息库和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