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

新野县召开“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庄乡专场)

来源:县政务大数据中心 作者:秦天皓 时间:2024-09-25

  9月24日,我县举行“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庄乡专场,上庄乡有关负责同志就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和美乡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并向媒体记者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方面工作做出介绍。

照片1.jpg

  今年来,上庄乡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从筑牢根基抓起,向文明乡风用劲,聚焦“冯健故乡、锂电之乡、黄梨之乡、党建强乡”四乡建设,着力打造高标准、高品质、高颜值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兴产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上庄乡始终把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动力之源,依托本土资源挖掘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增势赋能。坚持龙头带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去年以来共签约项目10个,纳入省市重点项目7个。同时采取“龙头企业+乡村车间”模式,将园区企业下沉乡村,凯旋裕盛公司在邓庄等村建立锂电车间,带动140余人就近就业,平均工资可达3000多元,让村民变身“上班族”。坚持“一村一品”,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按照“特色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范化”的思路,持续培育富民产业,构建“3+N”产业体系,形成林果、蔬菜、中草药三个特色产业种植带,近年来陆续发展高粱、羊肚菌、金银花、瓜蒌等新兴产业。围绕做优做强黄梨特色品牌,持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品质,拉长链条,引进美代果汁饮料生产线,投资400万元建设特色农业冷藏项目,建成电商销售平台,形成黄梨“种-管-储-销-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坚持融合联动,加快推进农文旅发展。依托国储林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群”的思路,建成美丽乡村观光带、“五星”支部研学线、千亩黄梨采摘观光带等。利用网络平台,吸引大量顾客前来采摘特色果品,新华社、人民日报先后报道,激发“三产”融合活力。今年春天以“画印梨乡·美丽上庄”为主题举办首届梨花节,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推动上庄旅游出圈出彩。

  强整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围绕“三化”,抓基础设施。紧盯道路“硬化”。累计争取资金1700余万元,新修村道45.3公里,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联网成片。去年以来又投资230万元,完成通村道路8条,基本解决群众出行难题。紧盯乡村“绿化”。争取储备林项目资金2700万元,实施储备林项目3489亩,植树19万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推进村庄“亮化”,先后筹措资金360余万元,安装路灯1200余盏,实现了18个村主干道路亮化全覆盖。围绕“三治”,抓生态宜居。集中“治污”,关停全乡各类污染企业和面源污染点35处,清运各类垃圾杂物800余吨,高标准完成5818户改厕任务。强力“治水”。累计清理黑臭水体及乱排乱放85处,至目前完成坑塘改造83个,其中打造田庄、山坡等村示范坑塘7处。全面“治乱”。全乡拆除残垣断壁265处,处理乱搭乱建和乱堆乱放452处,集镇区域拆除遮阳棚、简易房7600余平方米,移除广告牌1300处,清理小广告13600多余条,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三个结合”,抓长效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道路建设上群众累计筹资290余万元;在村内游园广场等公共服务建设上累计筹资320余万元。坚持科学规划与强力整治相结合。全乡围绕“拆、清、整、绿、建、亮、管”七项举措,重点突出唐邓路、四赵路等13条重点道路及沿线村开展专项整治。同时结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在邓庄村打造传统文化小巷,在马集村打造乡村振兴主题社区,在上凤鸣村打造红色文化村庄等。坚持宣传动员与典型选树相结合。设置每周三为“村庄清洁日”,组织党员、志愿者、公益岗及群众定期对房前屋后、主次干道进行清理,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五美庭院”评选,营造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润民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上庄乡围绕“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扎实开展乡村文明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13万元打造乡史广场,发挥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作用,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整合村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等建设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依托山坡婚俗文化长廊、邓庄的家风家训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30余次,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期间,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大家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自觉践行文明新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榜样典型宣传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化文艺、日常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党的理论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优服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教育监督、日常管理、激励保障等,持续提升农村干部履职能力、服务意识和干事热情。形成班子带头干、干部争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网格管理体系。设立261个网格,建立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机制,积极推动政策法规宣传、基础信息采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依托网格员日常巡查走访,主动靠前发现、解决问题诉求394个,搜集群众意见建议51条。创新基层治理形式。推动乡村里中心建设,积极打造“9+N”服务体系,打造为民服务“新地标”。推动构建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热心群众等力量参与村级事务,推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线上运用,提高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下一步,上庄乡将持续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全面谋划、抓实重点、统筹推进,带动全乡发展特色产业,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村庄美、产业强、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问题1: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庄乡是如何组织实施的?(程相伟回答)

  今年以来,上庄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千万工程”领导小组,结合乡域实际制定《上庄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紧盯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百姓富裕、组织有力6个方面,梳理细化建设内容,要求全体乡村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方向、找对定位、明确路径,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定期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确保责任落实在基层,工作开展在一线,努力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果转化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上庄实践。

  问题2:上庄乡在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与困难?(张丽回答)

  一是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内容多、工程量大,尤其是集镇建设、村庄面貌提升整治、污水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管护资金需求大。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所需建设资金之间依然有巨大的缺口,制约了农村公共环境治理、厕所后续管护等工作的开展。二是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政府包揽过多,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力依然是乡村干部、保洁员、网格员,村民本身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反而成了局外人,部分村民受传统行为方式方法和生活习惯影响,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三是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创新完善。对一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推广不够,还没有从机制上形成长久治本之策,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重整治轻维护的问题仍然存在,常治长效的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问题3:下一步上庄乡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什么计划?(卢爽回答)

  一是强化主体意识,破解资金瓶颈。进一步强化工作引导,用活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增强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内生动力。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倡议,倡导热心人士爱心捐助,有效破解资金瓶颈。二是倡导就地取材,回归乡土本色。结合村容村貌和地形特点,将本村本土的花草、树木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美化房前屋后,改造绿色围栏篱笆,建设美丽庭院,让一砖一瓦皆成景,一草一木皆有韵,营造浓浓的乡村味道。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源头治理。结合基层党建引领,构建“党支部+网格员+保洁员+群众”工作联动模式,抓好源头管控,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有机结合,全面推动源头治理,实现村域治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