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新野 > 县直之窗

新野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五星镇专场)

来源: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 作者:董帅博 时间:2025-09-09

9月9日,我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五星镇专场

发布会现场,五星镇有关负责同志就“十四五”发展成就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并和媒体记者围绕该乡镇党委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进行了沟通说明。

近年来,五星镇始终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全县“一极一节点三城”发展定位,聚焦“六个重点”工作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五星答卷”。

图片1.png

锚定“提质增效”,产业发展积蓄强劲动能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通过精准招商引进翔升玩具、苏莱曼制衣等16个项目,形成玩具制造产业集群,带动就业500余人。实施固体废弃物处置、食用菌产业园等7个重点项目,争取资金超2亿元。创新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解决企业问题189个,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河南荣盛新能源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锚定“宜居宜业”,乡村振兴绘就和美画卷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建成高标准农田6.15万亩,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0万公斤以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000万袋,带动就业3000余人,建成万亩蔬菜基地,年产蔬菜超4万吨。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垃圾4000余处,打造孟渠绿色长廊等生态景观,安装路灯544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锚定“惠民利民”,民生福祉实现持续提升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新识别监测户66户226人,办理低保600余人,开展两癌筛查1000余人次。投资46万元改造文化大礼堂,举办文艺活动50余场,升级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新修道路28.13公里,重建桥梁5座。深化警司访+矛盾化解机制,排查纠纷365起,开展法治宣传500余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问题1:五星镇的菌菜产业很有特色,如何发展好这一主导产业?

答:五星镇全镇有耕地面积8万亩,其中食用菌种植面积5000亩;境内道路四通八达,S244省道、新星路、八判路、二环线纵横交错,五星镇食用菌产业园位于 S244省道上,园区占地2.294公顷,总建筑面积 25638平方米,总投资金额12944.25万元。该产业园区一期已建成钢架大棚20余亩,建设菌棒生产车间1000余平方米,配套净化设备、生产线 、制种机等设备,配备有2台烘干机,养菌棚6个。2025年新建恒温养菌棚7个,无菌车间2个,配置接种灭菌机等可实现羊肚菌、香菇等菌种的营养包加工出售。该园区年生产鲜菌菇已超200余吨,为周边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为6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0万元以上,在其辐射带动下,周边村庄也积极融入食用菌产业链:前孙楼村已建成4座香菇大棚,另有5座正在加紧建设;任集村正推进选址筹备工作,即将启动相关建设。五星镇食用菌产业园的建设,促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有效推动镇域食用菌产业从“增产”向 “增收”、从 “做大” 向 “做强” 转型,如今已成为五星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眼新名片。

问题2:五星镇是如何借力水系连通实现生态宜居?

答:五星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首先是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持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构建互联互通水系格局。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美丽乡村等项目,在溧河、孟渠上新建水闸3座,疏通军民渠、太湖沟等沟渠100余公里,实现辖区内河流、沟渠互联互通,打造了河渠相连、活水长流的水系网络二是构建全域调控格局。立足全局,科学调度水闸,利用闽营村拦河坝等发挥出水闸的调蓄和控制作用,实现涝排旱浇水,有效减轻水污染影响三是构建生态水污染治理。依托魏楼村水田、河渠两岸农田灌溉等,吸收氮磷等元素,降低水体氮磷浓度,实现生态拦截。通过以上几方面实现水质净化,达到涵养水源、生态修复的效果,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家园。

问题3:在提升群众幸福感方面,五星镇除了文化惠民举措,还有哪些具体行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

答:五星镇从公共服务升级与社会治理强化两方面发力,提升群众生活体验。公共服务上,一方面投入46万元改造镇文化大礼堂,组织 “七一”文艺汇演、“乡村春晚”等活动 50余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升级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模式,将民政、社保等业务整合纳入,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同时,争取1980万元资金新修通村入组道路28.13公里、下水道9.75公里,重建5座桥梁,大幅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社会治理上,以移风易俗工作为突破口,破解乡村陋习,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更让文明乡风浸润乡村肌理;深化 “警司访 +”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排查化解纠纷365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反电诈等工作,通过500余场 “法律六进”宣传覆盖3.5万余人,全力守护群众安全,让便利与安心成为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