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新野 > 县直之窗

新野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沙堰镇专场)

来源: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 作者:董帅博 时间:2025-09-10

9月9日,我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沙堰镇专场。

图片1.png

发布会现场,沙堰镇有关负责同志就“十四五”发展成就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并和媒体记者围绕该乡镇党委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基层治理、营商环境优化、人居环境提升、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沟通说明。

过去五年,沙堰镇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新野“一极一节点三城”战略定位和“三县一区一高地”发展目标,聚焦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用实干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沙堰答卷”。

强组织,抓引领,基层基础持续建强。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抓好基层阵地建设,新建贺庄、翟庄、焦店、霞雾溪、吕营村5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和“五星”支部广场、拥军广场,提升南村、北村、陈营、李营等8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800余场次。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调整村“两委”干部47人,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开展后备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培养后备村干部69人,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抓产业,优环境,镇域经济稳步向前。建设高标准农田3.3万亩,流转土地6000余亩,依托特色产业联合党支部,助推各村特色产业发展,推广“一膜多用”和新型加厚地膜使用,采用“一膜三用”菜瓜轮种的种植模式。五年来,招引落地项目40余个,入驻企业9家,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完成南阳市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试点工作,探索“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的“无差别全科受理”政务服务新模式,为全市乡镇建设“15分钟便民服务办事圈”提供沙堰经验。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26家企业升规入统,建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地市级以上家庭农场3家,沙堰镇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储备项目。

惠民生,谋福祉,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从“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六个方面着手,实现乡村面貌双提升。五年来,栽植百日红、银杏等各类林木共计16万余棵,疏通沟渠62公里,打通堵点断点900余处。投资1.2亿元新建沙堰镇中心小学、改扩建镇一中,新增学位1200个,投资800万元新建镇卫生院门诊楼和住院楼,新增床位80张,购置CT、彩超等先进设备。建成镇中心敬老院和11个村级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完成技能培训6300余人次,2200余人取得技能认证,带动就业2000余人,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参保率达98%以上,全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重治理,促和谐,平安根基更加稳固。坚持“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圆满完成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试点任务,发挥基层网格力量,完善诉源警调对接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扎实开展反电诈、反邪教、防溺亡等宣传活动1500余场次,化解各类纠纷480余件,创成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3个。深入开展治安防范,安装视频监控探头860个,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800余次,消除安全隐患280处,守牢安全底线。

问题1: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群众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沙堰镇在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和服务群众办事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十四五”期间,我镇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减环节、优流程、提效率、强服务”为目标,构建村级代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以“万人助万企”“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为抓手,通过座谈会、政策宣讲会、入企帮扶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政策推送、问题协调、政策兑现等工作,推动实现“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开展惠企政策宣讲会、培训会16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20余个。立足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6300余人次,2200余人取得技能认证,带动就业2000余人。

服务群众方面:推进政务服务阵地下沉,完成南阳市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试点工作,为全市乡镇建设“15分钟便民服务办事圈”提供沙堰经验,实现“家门口办事”。同时,在21个行政村建成“便民服务站”,配备专职代办员,梳理社保认证、低保申请、补贴申领等1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明确代办流程和时限,实行“收件-代办-反馈”闭环管理。五年来,镇村帮办代办员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2.3万件,群众办事平均时限从3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大幅减少群众跑腿次数。

问题2:人居环境提升是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沙堰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基层治理方面,有哪些工作举措?

答:沙堰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构建“全域整治+长效管护+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狠抓重点治理。从“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六个方面着手,以群众反映的集镇周边、村主干道两侧、河塘沟渠沿岸等为重点,组织党员干部、村公益岗、网格员等力量,对生活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对村主干道两侧的绿化树、护坡、杂草进行修剪、培土,创建群众生活舒心的美丽乡村,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五年来,栽植百日红、银杏、木槿等各类林木共计9万余棵,疏通沟渠60余公里,打通堵点断点900余处。

二是坚持狠抓短板弱项,明确目标任务。以各村党员、网格员为主干力量加大问题户厕摸排整改力度,不断提升居民改厕意愿并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整改后的户厕能正常使用。目前已摸排户厕2800余户,问题户厕全部整改完毕。补齐了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科学设置了垃圾分类点,消除辖区内生活垃圾乱倒乱扔现象。今年以来,我镇常态开展周三清洁日活动,大力”开展六清,治理六乱”,共出动人员2万余人次,各类机械1500余台,清运垃圾40余吨。

三是明确督导机制,提升整治标准。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督导组,严格督导检查各村工作开展情况,对在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明确提出  整改要求和时间节点,做到现场对账、现场交底,同时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不断提升整治水平;实行“干部包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网格区域划分,带动群众共同参与整治,掀起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

问题3: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期间沙堰镇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答:沙堰镇锚定新野“一极一节点三城”战略定位和“三县一区一高地”发展目标,以“十大行动”为抓手,持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明确招商方向,拓宽招商渠道,绘制产业蓝图。结合县三大主导产业及我镇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确定纺织服装、玩具制造、光电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招商方向,制定详细的产业招商规划,明确招商重点区域,绘制“招商地图”,针对目标企业,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实施以商招商,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他们牵线搭桥,引进合作伙伴。去年引进的新鑫服饰在我镇发展良好,主动介绍引进了宜佳袜业、禧柯雅纺织等,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开展以情招商,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举办“三乡”活动,邀请在外人才回乡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已成功引进了竣泰鞋业、吴炜电子等企业,为沙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强化土地保障,优化招商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从项目洽谈、签约到落地建设,安排专人负责,提供“保姆式”服务。为企业办理各类手续提供指导和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立足“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原则,全面清查镇域内闲置低效场院,对仍有使用价值的空场院进行加固改造,对长期闲置的危房和废弃厂房进行拆除,积极谋划争取专项债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在实现入驻企业“轻装上阵”“拎包入住”的同时,大幅减少企业非生产性投入,缩短项目投产周期,助力企业早投产早达效。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保障能源供应。积极梳理发改、科技、财政、金融、应急等部门惠企政策,通过座谈会、政策宣讲会、入企帮扶等多种形式,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为招引企业融资、用地、招工牵线搭桥,累计完成金融授信360多万元,输送工人2000余人。持续完善乡村振兴产业园道路、水电、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机动车位11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4个,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指导裕康面业成功申报绿色工厂,八里岗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企业升规入统,建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地市级以上家庭农场3家,沙堰镇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储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