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局专场)
9月15日,我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局专场。
发布会现场,县民政局有关负责同志以“织密筑牢民生保障网 擘画新野民政发展路”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过去五年我县在帮扶解困、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婚丧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就养老服务、移风易俗、社会救助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精准帮扶解困,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严格对标“兜牢、兜准、兜好”要求,五年来发放各类救助资金8.87亿元,惠及特困、低保、孤儿、残疾、高龄等群体225.88万人次。五年来累计保障低保对象116万户次、147万人次,发放保障金3.5亿元。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累计核对家庭经济状况12万户次,落实“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累计为129名孤儿发放助学金128.8万元;为困境儿童发放生活费5578人次、2789余万元,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健康成长;“福彩圆梦”及公益慈善为300多名高考学子捐资助学90余万元。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4558.49余万元;实施“精康融合行动”,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900余人次,促进其社会融入。
优化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建成以县养老服务中心为中枢、乡镇街道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村幸福大院)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和公办、民办与医养结合多元发展格局,探索出“一体化推进、专业化运营、智慧化赋能”养老服务新模式,创新实施居家照护服务,依托全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时掌握各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设备运行、消防安全等情况,实现“一个平台管养老”。
深化婚丧改革,倡树文明新风尚。通过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打造婚俗文化长廊、婚俗文化馆和移风易俗文化广场等模式,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城乡结合、回汉同步,持续推进婚俗改革,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推进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绿色祭扫,弘扬厚养薄葬、破除陈规陋习;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推行减项降费优服务,“十四五”期间,累计减免殡葬费用2070余万元,惠及群众2.3万多户。推出殡葬基础服务“一口价”清单和服务流程图,向社会公示,让群众知晓,巩固殡葬领域专项整治成效。
问题1: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随之持续攀升。请问,我县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贴合我县县情,契合孝亲敬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是用心用情关爱老年人、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在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构建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兜牢基本养老底线。统筹规划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县级养老服务中心聚焦城乡失能失智专业照护与医养结合;乡镇区域性中心满足基本自理、中度失能特困对象及社会化养老需求;村(社区)互助设施为周边老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家庭养老床位及助餐、助洁、助急、助医等延伸服务。目前,全县已建成老年助餐服务场所62个,养老服务机构132所,养老床位达8735张,其中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所,乡镇公办敬老院34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所,村级幸福大院33所,民办养老院48所。
二是依托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我县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河南省祥瑞万家医养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祥瑞万家公司将服务对象分为能力完好、半失能、失能三种类型,科学定制服务事项,每月开展3-5次上门照料,提供包括家居清洁、测量血压、简单护理、精神慰藉等 11 项暖心服务,自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完成订单171万余件,服务人数3700余人,服务满意度达 98.3%。
三是加快适老化改造,筑牢居家安全防线。我县出台《新野县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2023年以来,已完成改造313户,正在改造300户。
下一步我县将积极探索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工作机制,依托社工组织、居家服务工作者开展对孤寡、独居、留守、失能、重残等老年人的探访关爱活动,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问题2:“十四五”期间,新野县民政局在移风易俗工作特别是婚俗殡葬领域做了哪些工作?
答:2021年5月,新野县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婚俗改革试验区,以此为契机,新野县开展了以反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为主要内容的婚俗改革,创新实践了婚事新办经验,紧抓被确定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单位的机遇,充分发挥殡改在改善民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工作。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乡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专班,召开深化婚丧习俗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方案》等文件,全县270个村居完善并公示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操作细则等各项制度。制定《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指导标准》,纳入基层群众自治清单和村规民约规范事项。
二是持续推进婚俗殡葬改革。确立婚俗、殡葬改革试点,打造婚俗文化长廊、婚俗文化馆和移风易俗文化广场,排演大型现代戏剧《简易婚礼》《双拜花堂》,编排喜剧小品《送请柬》《皆大欢喜》并巡回各乡镇街道演出。殡葬方面出台《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在推动殡葬改革工作中做到“五带头五不准”的通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殡葬改革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组建婚恋家庭辅导志愿者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以桃花展、郁金香展为媒介,适时举办鹊桥会、集体婚礼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恋观。
三是注重宣传引导树立典型。积极与“新野融媒体中心”“活力新野”“云上新野”等机构合作,推播丧事简办、新事新办典型事例,营造良好氛围。
四是积极落实推行惠民政策。全年殡葬改革事业费560万元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真正实现了“群众不花一分钱,心满意足办丧事”。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15个乡镇公益性公墓,170个村级公益性公墓,实现了县、乡、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问题3:“十四五”期间,我县社会救助领域,特别是民生保障兜底工作是如何高质量发展的,取得有哪些有温度、暖人心的成绩?
答:我们大家知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救助工作,特别是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关系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体现着社会的温度与公平。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部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作用,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一是聚焦保基本,坚决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保障民生工作,连续多年将低保提标列为重点民生实事。近5年,县级社会救助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3.76%。2025年上半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已全部足额发放,惠及5.1万人。县民政局牵头先后出台了10多项社会救助兜底配套政策文件,涵盖了低收入人口数据监测、救助标准动态调整、加强资金监管等方面,同时开展社会救助不到位问题专项整治,坚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织密织牢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张网”。
二是聚焦防风险,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通过完善全省联网的大数据智能社会救助信息监测平台,采取“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排查机制,协调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畅通救助服务热线,始终依托乡镇街道基层组织,完善了入户走访排查机制;制订和完善了家庭经济状况核算办法,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等全县所有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将符合“单人户”享受低保对象覆盖到重残、重病等6类特殊困难群众;同时根据困难群众不同的困难情形,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了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县直各项困难群众救助资源政策衔接、对象互认、数据共享,由各县直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和困难类别,分别实施了乡村振兴、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等专项救助。目前,全县特困供养对象4963人,低保 19278 户 26113 人,孤儿203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31人,全部享受到了相关社会救助政策。
三是聚焦促发展,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脱贫人口兜底保障工作,是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县开展了防返贫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衔接试点,落实了脱贫人员低保渐退政策,将未就业大学生、失业人员等纳入低保或临时救助,帮助解决暂时性困难。今年前6个月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42.97万元,惠及1162人。我县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入户探视、照料护理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心理疏导、危机应对等个性化关爱,其中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居家上门照料服务,平均每月2600人以上,低保、孤儿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和其他各种困难群众,也享受到了多个部门和单位,多种形式的探访关爱服务和志愿精神帮扶。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困难群众奋发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