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今日新野 > 县直之窗

县人民法院:践行“四前工作法” 打造涉企司法服务新生态

来源:县人民法院 作者:陈丽 时间:2025-09-16

县人民法院持续深化拓展“诉前、庭前、判前、执前”全流程服务机制,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涉诉企业不仅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刚性与效率,更能体会到司法服务的柔性与温度。

一是聚焦“诉前”源头预防,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治理”。精准化“法治体检”防风险, 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内涵,开展全覆盖走访,针对走访和数据分析中发现的高频风险点,迭代升级《企业经营风险防控指引》,按行业领域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法律风险清单”和“合规操作指引”,为企业提供“靶向式”预防建议。多元化“诉调对接”化纠纷,依托综治中心,搭建商会调解、行业调解等多方参与的调解平台。对于走访中发现或企业主动提出的纠纷苗头,启动“调解前置”程序,由中心根据纠纷性质精准分流至最适合的调解组织,力争将矛盾化解在成讼之前。建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确保调解成果即时获得司法保障。智能化“风险预警”提效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向企业推送与其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典型涉诉案例、行业监管动态及个性化风险提示,实现“风险早知晓、预防早行动”。

二是优化“庭前”解纷路径,变“单一裁判”为“多元高效”。“调解优先”贯穿始终,法官在庭前充分了解企业运营状况,耐心细致地开展调解工作,力促双方达成双赢方案。深化“分调裁审”机制,设立涉企案件速裁团队,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实现文书立等可取。“专业赋能”提升质效,选派精通相关领域法律的法官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引入行业协会专家参与复杂案件的庭前证据交换和事实梳理,提升解纷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智慧辅助”加速流程,广泛应用“云上法庭”及在线调解平台,支持企业足不出户参与庭前会议、证据交换和调解。运用电子签名、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确保在线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建立案件要素提取系统,辅助法官快速归纳无争议事实,锁定争议焦点。

三是强化“判前”释明引导,变“一判了之”为“心服口服”。“精准释法”明确预期,在庭审及合议后、宣判前,法官针对案件的核心争议焦点,制作并送达《裁判要点释明卡》,以图表、流程图等可视化方式呈现关键法律逻辑和计算依据,降低理解门槛,向当事人充分阐释法律规定、裁判思路、证据采信理由及可能的裁判结果。“判前沟通”消除疑虑,对于疑难复杂或当事人情绪对抗激烈的案件,在宣判前安排“判前恳谈”环节,对败诉方的意见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释法,为服判打下基础。探索引入特邀调解员参与判前说理,增强说服力。

四是深化“执前”督促修复,变“强制惩戒”为“激励守信”。“善意提醒”促自动履行,在送达裁判文书时,同步送达《自动履行告知书》和《执行风险提示书》,提醒其不履行将承担的失信惩戒、融资受限等严重后果。对临近履行期限尚未履行的企业,由主审法官执前提醒其珍惜信用、主动履行。“督促和解”助纾困解难,对于有履行意愿但暂时存在困难的企业,执行法官提前介入,积极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分期履行、替代履行等和解协议。“信用修复”予改过自新,对因非恶意原因可能导致失信的企业,给予“信用预警期”,引导其尽快履行或达成和解。对于已经履行义务或达成有效和解协议的企业,简化流程、加快速度解除失信惩戒措施并修复信用记录,助力企业“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