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体局专场)
9月19日,我县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体局专场。
发布会现场,县教体局有关负责同志以“教育之笔绘就民生铿锵答卷”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过去五年我县在基础教育、民生发展、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就总体成就、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聚力扩优提质,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五年来,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1所,改建、扩建学校260所,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8500个,多媒体教室普及率、互联网接入率均达100%。学前教育阶段,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全面提升寄宿制中心小学和乡镇初级中学建设,积极扩大城镇教育资源;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县普通高中年招生计划增至8000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聚力民生保障,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国策,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累计受助学生24万余人,受助金额1.5亿元;办理生源地贷款2.8万余笔,贷款金额14亿元。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依托互联网,全面实现“城乡共上一堂课”,城乡教育发展齐头并进。
聚力机制创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中小学教师补进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人才引进、高校直招、社会招聘、外地回流等多种渠道,年补进教师400余人;实施“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计划、“新野教育名师工程”,建立全覆盖、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年均培训教师5500人次。建立健全干部调整机制,激发了队伍活力,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
聚力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双减”改革,积极推进课后延时服务,建立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五年来,全县中招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前列;高考一本进线保持“十四连增”,本科进线2万6千余人。
问题1:“十四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中最引以为傲的总体成就是什么?能否用几个关键数据来概括这五年的飞跃?
答:“十四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最引以为傲的是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扎稳筑牢。
学前教育阶段,投入4940万元,新建第四中心幼儿园、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幼儿园、团结幼儿园、汉城幼儿园等,新增学位1620个,新增建筑面积1.9万m2;义务教育阶段,投入1.6亿元,新建汉兴学校、县一初中综合楼、新航中学餐厅综合楼等,新增学位3540个,新增建筑面积 4.1万m2;高中阶段,投入9亿元,新建县中等职业学校、春晖中等职业学校,新建县一高教学楼4栋、学生餐厅,新建县三高中教学楼1栋,新建县二高中教学楼1栋,高中阶段学位增至9870个。
“十四五”期间,作为人口小县,我县高考升入一本人数8250人。五年来,全县高考升入一本人数从2021的1116人稳步上升至1838人,实现“十四连增”,是有记录以来2010年220人的8倍有余。其中,升入985院校353人、211院校997人。
“十四五”期间,为解决困难家庭孩子就读难题,全县发放资助资金1.5亿元,受益学生24万余人次;办理生源地贷款2.8万人次,贷款金额14亿元,一大批学子在资助资金、助学贷款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问题2: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我县推出了哪些创新举措?
答:“十四五”期间,我县教育立足全县发展大局,紧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积极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全力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影响最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教育队伍管理改革。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县域教师管理,建立“双向选择”流动机制,激发教师活力,有效均衡全县教师配比;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全县200名校长通过办学思想、个人素养、专业能力、任职资历、办学成效等方面考察考核,1人被市教育局聘为一级校长,5 人被聘为二级校长;194人分别被县教体局聘为三、四、五级校长,校长由“行政型”向“专家型”转变,全面落实教育家办学理念。
二是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县318所学校配齐书记、校长,实行学校行政领导与党组织领导“双向交叉任职”,基层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一批政治强、懂业务、善管理、勇担当的书记和校长走上领导岗位;推行集团化办学改革,实现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小学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优质高中和其他高中“1+1”结对联动,建立以提高薄弱幼儿园办园水平为核心的领航共建机制,县城带农村,强校带弱校,校长和教师大轮岗、大交流,全面实施“管理统一、教研一体、捆绑发展、共同评价”管理模式,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启动乡村教学点、乡村初中整合工作,顺应学龄人口变化,优化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整合9个乡村教学点、1所乡镇初中。
三是教育保障改革。推进“校园餐”管理改革,以政府为主导,教育、市场监管、财政、纪检等部门实施,依托“校园阳光餐饮平台”,融合阳光采购、智能收货、生产管理、财务共管、监督检查等5个系统,成立国有益生公司,集成采购、运输、存储、加工、售卖和财务等关键环节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可视、可控、可追溯管理。全县在校就餐50人以上69所学校纳入校园餐饮阳光平台监管范围,营养、健康、安全的校园就餐环境得到保障;实施校服管理改革,市教育局确定校服款式,家长和学生根据学校选定款式,自行通过市场渠道按需购买,减少校服采购环节,以市场化运作降低校服成本,减轻家长负担。
问题3:“十四五”期间,我县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答: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坚持以德立人、以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创新工作策略,改进工作方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在五育融合发展方面,实施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工程,以“大德育”视野和专业、融合、服务的理念,依托少先队、思政课、班主任、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阵地“抱团”发展,开展德育活动,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开展思政“时政述评”、班主任微班会、少先队活动课、家长讲座课、劳动课、心理健康课六大德育课堂竞赛活动,提升教师德育水平;实施体教融合行动,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建立了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推进教育、体育工作双向发力、相向而行,组织开展全县“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运动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提升学生的运动意识,锻炼学生的体魄;推进“围棋进校园”,已在城区10所学校试点,全面推进“八段锦”传统体操进校园。“武术进校园”正有序开展;推进书香校园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全县学校新建图书室20余所,形成了“人人皆读、时时能读、处处可读”的良好读书氛围;艺术课程在学校常开常新,美术、泥塑、根雕等实践活动以美育人;组织中医名医进校园,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中草药,开展中医药知识手抄报、巧手做香囊、制作中医标本、做爱心养生粥、煲养生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依托课后服务,开设特色社团,2025年5月,全省课后服务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来自全省18个省辖市近百个县市区600余名代表,观摩我县课后服务成果。